首页论文查重动态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与对策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与对策

时间:2018-01-31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接二连三曝光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抄袭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不端行为污染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创新,影响了学术进步,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冲击,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教育一预防一监 督一惩治”的学术不端行为防治体系,以期从根本上防范和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伪造、剽窃、篡改、抄袭、不当署名以及其他不当行为,在2016年9月教育部最新实施的部门规章《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增加了“买卖论文、代写代发论文”条款…,致力于打击论文买卖、雇佣“枪手”代写论文。从媒体曝光和学位授予单位公布的案件处理通报来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是最主要的学术不端形式;二是买卖论文、有偿代写代发;三是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四是一稿多投或拆分发表;五是不当署名;六是虚列学术成果。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比较突出,诚如郭世佑教授所言:“凡是在我国学术界所存在的学风不正与学术失范现象,无论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都不难找到可以对应的依据。”【21近年来,研究生因学术不端行为而学位被撤销的事件屡屡被媒体曝光,不断刺激着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神经,给培养单位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学术不端的根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从根本上杜绝和防范研究生学术不端。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

(一)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两个方面,前者是依靠个人内化的道德力量实现,后者是通过个人遵循外化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两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虽然培养单位也意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既没有相关的课程、教材,也没有专业的师资;教育形式单一、僵化、流于形式;教育与科研训练相脱节等。有的单位偶尔也开展一些理论的宣讲,但仅仅只是传授理论,没有案例的分析和具体实践的引导,加之学术训练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研究生的知行脱节。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也承担着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主体责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多导师也对研究生进行了一些零散的学术道德教育,但缺乏系统的、专门的学术道德或学术规范教育。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单位和导师理应密切配合,现实中由于分工不明确,造成效果不理想。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研究生对基本的学术规范都不甚了解,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也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文献的引用需要注明出处、说明来源。总之,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是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

(二)学术不端预防机制不健全

教育部针对高校师生的学术行为修订完善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并明确要求各高校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制定相应的学术诚信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机制,用于指导和规范本校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的学术行为。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培养单位也在逐步完善学术诚信制度,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然而,虽然针对研究生培养建立起了许多制度,如研究生学术成果考核评价制度、研究生评优评奖公示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外审、抽查制度;研究生学位申请公示制度等。但现实是学术诚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防护网”作用,尤其是没有体现研究生院、所在学位点和学位委员会的管理职能以及指导老师的把关作用,常常出现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未经导师审阅即投稿发表,毕业论文没有通过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复制比的检测,学位申请材料没有经过校学位委员会严格的审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可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各关键环节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科研产出过程监督不力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培养单位和指导老师不堪重负,有的导师门下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同时在学,有的导师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兼行政职务或学术职务,工作繁忙不言而喻,对研究生被迫采取“放羊式”管理。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根本谈不上导师对每个学生都手把手指导如何去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作为研究生导师肩负两大重任:一是育人,教育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育才,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学术训练,传授学生学术研究的方法,定期对研究生的学业进展进行考核评价,指导研究生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研究生在学期间,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肩负着指导、示范和监督的职责,对研究生的整个科研产出过程,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方法的选择、对实验过程的如实记录、对实验记录数据的收集存档、对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的修改完善、以及论文的投稿发表等所有科研产出环节,都需要导师审核把关,由于导师无法对每个研究生的每个科研产出过程做到严格把关,监督作用无法切实发挥,因此难以把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学术违规惩处措施不严

虽然绝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学术诚信制度,绝大部分政策规范还仅仅体现为学术道德规范,对于违规查处的条款明显较少,普遍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面对频繁发生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还存在调查处理程序不规范,处罚措施过轻,违规的成本极低等问题。加之,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概率本来就不高,所以研究生们常常无法从违规者身上记取惨痛教训。据江新华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发现口],研究生中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人群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真正被发现的却不到总比例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即使研究生们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接近理想状态,被同行发现并证实的概率是极低的,即便被发现了,顶多就是由杂志进行勘误或者被撤稿。对于研究生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已经获得的各种回报,包括硕转博机会的获得、学位的获得、有关科研奖励、奖学金评选、其他荣誉甚至已经获得的研究资助等没有相应的撤销。因此,惩处措施的疲软无力也是研究生学术不端频发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治理对策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育学术价值观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不端的外在控制手段,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活动伦理原则与道德要求的制度化体现,要通过教育引导使研究生明确学术道德规范,不仅要做到“避免错误的行为”,而且要“有效履行责任,保证正确的行为方式”[4]。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引导,要系统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人学教育,通过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学术带头人给“学术接班人”讲述科学理想和学术道德,从一入学就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播下一颗学术诚信的种子。二是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科技论文写作方法的理论教学以及相应的科研实践训练活动,促使研究生尽快将学术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三是充分利用研究生公共选修课《自然辩证法》课程中丰富的学术规范教育内容,比如科学观、科学精神、科技伦理、科技与社会等,强化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基本理念的认知【5 J。四是充分利用已经查处的学术不端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反面事例使研究生认识到行为后果,从而对学术研究行为的过程产生约束,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五是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学术道德教育形式,将过去的平面媒体教育资源转化为在线教育,拓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研究生可以自行安排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

系统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需要将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落实相关课程、编写专门教材、培养专业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整理反面案例"J。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研究生能够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每一个小事、细节做起,恪守诚信原则。诚信作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要积极发挥其现代价值,培养研究生自觉传承崇尚诚信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旧1。今天的研究生,就是明天的学术接班人,未来国家创新的骨干,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将毕生从事学术研究活动,作为未来学术研究的后备军,牢记学术诚信基本价值观: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

(二)健全预防体系,建立诚信档案

在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消除学术不端风险,可以采取五种预防措施:一是实行学术诚信承诺制,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二是由指导教师实施过程监控;三是研究生院实行中期考核,检查抽查;四是各学位点或者校学位分委员会实行学位申请材料严格审查;五是图书馆配合研究生院做好学位论文查重,论文上传数据库。强化研究生自律意识,由研究生本人在学校统一格式的学术诚信承诺书上签字,声明已接受指导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与诚信教育,愿意在研究生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某单位研究生学术诚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承诺不做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等有违科学精神的事情;在论文内容中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不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如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发生,同意按《管理办法》和《某单位学生违纪处分办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培养单位要积极探索实施研究生学术诚信记录制度,将严重学术不诚信信息记入研究生学籍档案。

培养单位要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将学术诚信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逐步完善研究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化、动态化考核管理机制,学位点和导师要共同抓好整个培养过程,注意对研究生进行过程监控、定期考核,对研究生投稿发表论文采取审核机制,避免因为导师失察而出现研究生买卖论文等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针对有的研究生专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在职研究生存在工学矛盾,培养单位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难以达到正常毕业要求的研究生,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其迫于升学、就业、出国等压力而寻求走捷径,铤而走险,花钱购买论文代写、代发、专利申请、著作挂名等一条龙服务。

(三)强化外部监督,发挥协同机制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充分暴露出外部监督存在薄弱环节,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缺少严格的内外部监督,培养单位内部的研究生院与各二级机构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时候即便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接到举报,调查工作主要是由培养单位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审查核实,即便是对已经调查核实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也大多采取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所以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机制缺失,主要是存在几方面的利益冲突:一是对于十年寒窗的研究生而言,可能因为此事影响未来的前途;二是导师而言,可能因为此事影响在学术圈的声誉;三是对学校而言,可能因为一桩学术不端丑闻,影响自身的美誉度,直接影响今后的招生宣传。

建立科学的内外部监督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等制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公布举报电话、信箱、邮箱等信息,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引入媒体监督,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采取必要的保护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其他有效的监督手段。如研究生在读期间参评各项奖学金、硕转博、申请学位的有关材料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对于举报的受理、负责调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主体、处理意见的形成、研究生的申诉受理、最终处理决定的形成等程序都应当尽可能地详尽。强化内外部监督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维护监督程序正义。

(四)严格惩治措施,加大惩处力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尤其不良价值取向大行其道,不良社会风气已经延伸到学术领域。国内很多学术期刊瞄准了研究生需要发表论文的实际需要,为研究生提供论文代写代发业务,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版面加急费、操作费等,许多研究生通过买卖论文获取了各种利益,而并没有受到查处。过去,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秉承着教育和惩处并重的原则,只要不是情节严重、影响极其恶劣,一般来说作为培养单位都会采取拖延查处时间,让时间冲淡一切,最终不了了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没有打击学术不行为,反而从某种程度上还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随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高发,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反思工作的不足,加大调查处理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2016年教育部新修订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并将其升级为部门规章,进一步完善了有关的法规制度,明确了高等学校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职责,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特别是新修订的《办法》中对学术不端行为增加了“买卖论文、代写代发论文”条款,体现了教育部在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时候,已经注意到学术不端也在不断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对论文作弊行为零容忍,对于从事论文代写或雇佣“枪手”代写论文的行为,存在违反《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等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三、结语

诚信是学术的生命。学术不端行为,动摇了学术的根基,违背了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阻碍了科学进步,破坏了公平竞争,损害了学术风气,败坏了社会风气,是学术界的一颗毒瘤。作为未来学术接班人和生力军的研究生,在学术起步阶段所表现出种种学术不端倾向,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敲响了警钟。总的来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复杂的,既有教育引导缺失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失灵的因素。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深入剖析成因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涵盖“教育一预防一监督—惩治”的学术不端防治体系,完善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学术信用的评价、奖励和惩戒作用,提升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工作水平。既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新闻媒体、和专业学术团体等社会力量的教育和监督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学术道德宣传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及时予以曝光,跟踪报道,发挥监督职能哺o;也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完善新的学术监管体系来预防和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增强学术不端行为防治制度设计方面的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性、客观性,同时加大查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和代价,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实行“零容忍”。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