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05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在此之前,外语和论文一直是应用型人才评定的制度性障碍。取消这类制度性障碍的呼声总算得到了回应。
众所周知,教师、医生、工程师,均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或岗位,他们工作的特点明显不同于科研岗位,尤其是基础科研岗位。这类职业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需要更多的是经验。
一个优秀的教师、医生和工程师,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外语扩大视野,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如果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写出优秀的论文,这当然很好。
但是,真正能体现和衡量他们水平的,是看教师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看医生拯救了多少病人,看工程师解决了多少实际的设计和工艺难题。他们不一定非得熟练地掌握外语,也不一定非得写出优秀的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
而且,迫于职称评价中的论文和外语要求,许多人也不得不去学习外语、撰写论文,这往往耽误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催生一些外语考试、刊发论文相关的黑色利益链条。这在过去闹出过不少荒唐事,更让深陷其中的老师、医生、工程师们苦不堪言。为了应对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一些人不得不找门路、托关系、买版面、抄袭等,这也让他们走在了违规、违法的边缘。
其中许多人也会意识到一些做法不合适,但看着别人因此而受益,自己坚持原则却得不到制度性的认可。不想为又不得不为,如此便会降低道德标准,淡化羞耻之心。久而久之,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提高,反倒是道德要求却降低了。
应用型人才,特点是应用,优势也是应用,他们也许并不善于做理论化分析、系统总结。教师本该花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医生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病人,而工程师重心在于测量工程条件。
学生千差万别,病人情况迥异,工程项目更是条件各不相同。鉴于不少时候“学了外语自己用不上,发了论文同人看不上”的现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应用型人才还不如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大可不必刻意花在外语和论文上。
每朵花都有不同的特点,一起装扮了美丽的春天,互不否定,各美其美。不要拿着栀子花来责怪迎春花不香,不要拿着牡丹来苛求桃花不雍容华贵。
人也一样,社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各类人才有不同的特点,不应该也没必要拿着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不应该也没必要拿着科研型、理论型人才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应用型人才。去掉不必要的“包袱”,也是给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们减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钻研业务,成就真正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