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论文检测教程论文写作有效的参考文献注释 - 早检测论文检测系统

有效的参考文献注释 - 早检测论文检测系统

时间:2014-02-15 编辑整理:早检测网 来源:早检测网

无论怎么样,博士论文都以参考注释泛滥著称。参考文献注释经常占用博士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实际上这项任务不应当如此耗神。下面小编将探讨参考文献注释原则、如何选择合适的注释体系以及两个能够帮你轻松完成任务的标准体系,即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和尾注体系。

参考文献注释原则

“需要知道”标准是衡量哪些内容需要注释以及注释细节的基本尺度。你的论文通常会有两三个或四个审查者,这些人担负着预防错误、防止剽窃作品称为博士论文的特殊使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意味着你需要采用比学术书籍或称为博士论文的特殊使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意味着你需要采用比学术书籍或大多数期刊文章常见的参考标准高得多的参考文献注释原则。举例来说,在学术书籍或期刊文章中,作者们大量使用“全书”引用,即并不指明具体的参考位置,而是把把一本书作为资料来源,比如“(Foucault,1995)”。但博士论文作者应当竭力避免这种做法,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审查者应当能够查找并核对每处引用内容的来源。为了找到引文在Foucault书中的位置,审查者不得不读完整本书,这无疑会话费他们大量的时间。所以,论文的参考文献注释必须明确,最好给出引用内容的具体页数,比如“(Foucault,1995,pp. 56-9)”,要么至少给出具体的章节,比如“(Foucault,1995,Ch. 4)”.实践中,除非审查者有理由相信你的论文出处错误或存在剽窃,一般他们是很少将参考文献探究到底。而且一旦审查者认为你的论文存在剽窃,他们会立即驳回你的博士论文。但是,如果他们认为你并没有就每处引用内容提供完全和确切的细节,那么他们也会对你的学术能力产生些怀疑。

参考文献注释体系还应当反映出优秀创作的一个普遍原则,即该体系应该是一个一站式的查询工具。读者应该能够在同一位置找到所有参考内容的来源,千万不要让读者查看两个或更多位置才能找到这些来源。举例来说,经常有一些书籍的作者在正文中使用脚注或尾注,但是当你找到这些备注时,你只会看到“Smith(2001)”,因为作者在备注中使用了哈佛参考文献注释体系,这意味着你不得不去书尾的参考书目中对引文来源进行再次查找。此外,在人文科学中,许多作者仍然使用一些毫无意义和过时的拉丁缩写,这通常也需要读者进行两步查询。你也许会在某个尾注或脚注中发现这样的参考注释“White,op. cit“,其中拉丁文的意思是”与怀特与上一此被引用的作品相同“。即逐一查看先前的诸多备注,,以从中找到上一次引用怀特作品的地方。最粗心大意的作者会接连几章都采用这种op. cit 逻辑,而为了找到上一次引用怀特作品的位置,你不得不把成百上千个备注翻个底朝天。在面对博士论文审查者或评估者时,采用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读者必须查找多个不同的位置后才能发现引文出处,他们会认为你的论文以及你的作者能力很差。相反,如果你让查询任务变得简单,读者就会认为你的论文以及你的论文形成良好的印象。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系统列表
返回顶部